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推进乡村振兴进程。2023年,实施沿河安置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全部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建设内容涉及边坡治理、硬化沿河易地搬迁安置点到沿河集镇道路、幼儿园道路硬化等。该以工代赈项目共组织务工群众149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68.81万元,有效助力易迁群众就业增收。
拓宽增收渠道,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在大关县天星镇沿河村沿河易地搬迁安置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现场,正在进行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村民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为村内道路硬化的一项工程,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不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群众参与其中,有效解决了社区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村民叶显友谈起在家门口工作带来的幸福感,脸上满是笑意,他说:“一天150元,比我原来打零工收入还高,而且离家近,家庭也照顾到了,对我们来说真是大福利。”
叶显友不是竹缘社区沿河安置点“以工代赈”项目的唯一受益人。大关县天星镇沿河村沿河安置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优先吸纳竹缘社区脱贫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低收入群众。
化被动为主动,让群众挑起建设家园的“担子”。以前要通过招投标交给专业工程公司施工的一些简单工程,现在由竹缘社区村集体公司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们进行施工,费用核算低于市场报价,增加了村民和集体经济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公司的收入,也让村里挖掘出了一批“能工巧匠”。
“凡是与乡村振兴有关的项目,我们都有意优先吸纳本村人员务工,特别是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人工成本节省,本村村民工作积极性更高,工作态度也更认真负责。”沿河村沿河安置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所在地竹缘社区党支部书记彭顺华表示,以工代赈工作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激发了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村民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出工出力,掀起了一股建设家乡的新热潮。
如今,大关县天星镇沿河村沿河易地搬迁安置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道路部分已完成,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的桥梁工程和偏坡治理工程正在实施,看着家园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把家园建设好的同时又能获得收入,这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基础设施大提升,乡村颜值再提“靓”。以工代赈模式,以“劳务”代“赈济”,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村民们以“当家人”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唱响了共建共享“合奏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助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走进沿河安置点,幢幢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排排高标准建设的太阳能路灯笔直竖立,条条新修缮的水泥路通往每家每户,满眼都是怡人风光,处处皆为新景象,“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这个关河岸边的小村庄徐徐展开,点滴变化正折射入村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