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山市林下三七种植基地,密密匝匝的人工林下,成垄的三七长势喜人。“这55亩3年生三七年底就能采挖,每亩预计产出250公斤鲜品,虽然产量仅为大田种植的四分之一,但预计叶部三七皂苷含量能达到大田种植三七的1.5倍至2倍。”云南七丹药业林下种植项目经理冯建介绍了林下种植三七的优势。
文山州林下三七种植及生态评估试验示范基地
2022年以来,文山州与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文山州内5家三七企业共建设林下三七种植及生态评估试验示范基地240亩,探索林下三七种植管理和栽培模式,生产高质量有机三七产品。“利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原理,加以避雨膜和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种植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真正达到了绿色有机标准。”冯建说。
聚力提升种植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文山州在老地复种技术攻关和林下种植取得重大突破,三七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成功缩短到5年,全州发展林下三七种植2026亩,推广老地复种4万亩,全州6个三七基地1451亩获批成为云南省首批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在工业制造环节,一项项现代技术被应用于传统制药的各个环节,提效率增动力。
陶瓷计量泵系统进行药液充填,每分钟可以灌装1000瓶;每1支气血康口服液都会经过120次拍照分析对比、4个不同类型站位的检测,全自动灯检机速度是人工检测的20倍。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综合制剂车间内,专业生产器械有序运作,以道地鲜三七为原料的气血康口服液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产出,多环节确保产品质量。
将三七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文山州不断丰富三七各种业态,持续补链、延链,设立三七研究院,引进华润三九、漳州片仔癀、云南白药集团等药企巨头,建立三七拍卖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在园区内建设全国最大的三七趁鲜产地加工中心和加工平台,构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研发推出冻干三七、三七日化、三七润饮等新产品。
目前,文山市三七产业园区汇集40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加工企业年消耗三七4303吨,加工三七原料6199吨,出口三七原料238吨,实现加工产值44.54亿元。
“数智”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山州加快建设三七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搭建文山三七产业互联网,建成区块链防伪溯源平台“文山三七码”、三七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三七产业大数据库等,将数字化融入种植、加工、交易全产业链条,推动三七产业数字化、数据可视化、产品可追溯。
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指挥中心,数字大屏实时显示三七种植基地环境和气象数据,以及生产车间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进度,全产业链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系统根据大量种植环境数据和农事管理数据,结合三七产出数据,形成三七的生长模型,再进行分析、优化、调整,构建出三七种植模型,反馈到三七种植中,缺什么补什么,提高三七产量和质量,同时避免资源浪费。”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讲解员刘雪萍介绍,三七种植基地装上了“智慧大脑”,种植管理更加精细、科学、标准。
随便拿起一个订单产品,用手机轻轻一扫,产品种植、采挖、加工、销售等流程一清二楚。“平台将地块等级、标准化种植、加工数据汇聚到溯源体系,形成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平台,借助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性,打造实实在在的绿色道地三七,提升三七的品牌价值。”刘雪萍说。
在科技支持下,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线、走向市场终端。三七已成为全省能够全面实施人工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具备产业化开发能力的少数名贵中药材之一,2024年1至7月,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158.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