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财经 纪检人事 投资发展 全区 科教 文旅 文艺 社会法治 乡村振兴 更多

保山隆阳:擦亮傣乡底色 留住美丽“乡愁”

近年来,隆阳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芒宽、潞江傣族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为契机,以切实改善村落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建设,擦亮傣乡底色,让傣族传统古村落更有韵味,留住美丽“乡愁”。

建强党组织 全面夯实人居环境提升组织建设

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建设,隆阳区坚持按照以“党建+制度+项目”促“产业+旅游+文化”为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区级领导挂包乡镇,乡镇领导挂包村(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挂包小组的方式,进一步夯实示范点建设的组织工作力量。采取区乡村组上下联动、全员齐心上手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协调、集聚协调、个别协调等方式,让区乡村组四级共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纷纷投身到示范点建设中来,全力打造多维一体的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

芒宽乡芒龙村用活用好驻村工作队这股示范点建设的工作力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小额信贷帮扶、产业帮扶、公益性岗位保障、外出务工奖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府救助平台等各项帮扶措施纳入示范点建设重要内容,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共同成立示范点建设帮扶工作队,与村民小组党群干部共同发力助推示范点建设。

潞江镇充分利用傣族人口较多的优势,配齐配强下设党支部人员,选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善谋发展的人担任下设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凝聚乡贤力量,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潞江。一方面,组织发动群众按照“扫干净、理清秀、绿起来”的目标,全民参与到环境卫生大整治中来,并持续发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区直部门,镇党委政府,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傣族生态文化挖掘与保护、省级提升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项目资金,按照“共同投入、分类计账、统筹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投资与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重复投资。截至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16593bd17ccf3756425937f1e92f220.jpg

推进乡村治理 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提升基础建设

隆阳区坚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的总体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建设污水管网收集处理系统,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及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有效遏制污水污染加剧。目前,仅在傣族聚集的芒宽和潞江已完成污水管网收集处理系统建设3800余万元。结合各村组实际,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将污水收集的主管、干管及支管的污水汇集到分散式污水处理终端(氧化塘)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达标排放的尾水进行农田灌溉综合回收利用,最大化地消减各类污水对周边水体造成的环境压力。

为打消改厕过程中出现的“传统习惯不想改、刨墙破土不愿改、担心效果不敢改”等群众思想顾虑,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先行先试,实现原有旱厕就地改造,将家庭式旱厕改为水冲式卫生间,并利用舞厅树活动广场的角落,多方争取资金,现建成景观旅游公厕5座,全面完成傣族村改厕2925户,完成率达100%。

隆阳区还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整治红黑榜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通报,通过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短信、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倡议书等广泛发动宣传,同时按方便管理的原则划分卫生保洁责任区,由党员带头主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进一步完善保洁制度,配齐环卫设施,配足保洁员,全力推进傣族传统村落建设。

60ee0bb4ef3cbf05a9e65f125ac2bf8.png

狠抓村风文明 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氛围建设

隆阳区坚持以示范点创建龙头,以整乡推进为重点,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村组干部作风抓起,狠抓村风文明建设,村里大小事务由党员干部、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参与决策,讲民主、讲公开、讲公平,让村务活动在阳光下运行。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原则,充分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对出现的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由村组干部和党员干部牵头,主动上门协调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一线。

芒宽乡、潞江镇还积极培树“优秀傣乡村民”“共产党员示范户”“平安绿色家庭示范户”等典型,做到从群众身边选典型,依靠群众推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和教育群众,为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评选文明户活动,推选出有威望的新乡贤。重建“耕读传家”传统,以农家书屋为载体,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阅读活动,提升村民自身素质,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让村民学知识、学技术,培植淳朴文明家风、乡风。

0fa44c07e83c52576bbbbfa97520fb9.jpg

  责任编辑:剧莹莹、肖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