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主动与上海市徐汇区、长宁区对接,积极争取办好“石榴花开汇红心”“青翼长红同心营”等活动,加强红河州各族青少年与发达地区青少年的交往交流;制定印发《红河州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第二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促进各族青少年健康发展。
随着各地创新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我省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已推出92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研学线路,2023年云南各级各类青少年交流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9600余人。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互嵌式发展中赓续团结
2月21日11时,云南省人社厅,昭通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云南省昭通市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集中输出欢送仪式在昭通市昭阳区红路安置区同心广场举行。
昭通是劳务输出大市。今年以来,昭通市持续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温暖、送出行“五送”措施,“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出劳动力;同时与江苏省扬州市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联盟,联合开展“石榴红就业行动”,有效助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流动融居。
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是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保山市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保山就业大数据”、沪滇协作服务等一大批数字就业信息平台,建立7个省外劳务服务工作站,持续推动就业工作发展向新、向好;迪庆藏族自治州充分利用上海市宝山区、杨浦区和广东省东莞市、惠州市4个驻外劳务工作站,今年春节以来组织省外转移就业1827人……今年以来,我省各地持续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帮助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通过“石榴红”工程,我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7月28日,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8个社区书记(主任)共同签署《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联创共建协议书》,书写未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合作的美好愿景。
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今年,昆明市计划新建10个省级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目前已完成资金下达、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完成建设“一家亲工作站”25个。此外,昆明市建立健全相关城市民族工作联席机制,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启动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实践系列课题研究工作。
普洱市立足边境、民族、山区市情,积极帮助社区各族群众提高技能,搭建平台,着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如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构建“民族团结促和谐,互嵌社区一家亲”取得良好效果。
2024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举措和制度保障,与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跨区域联盟。目前,全省大流动、大融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持续深化,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