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很简单,如果就事论事解决,来年雨季还可能发生纠纷,矛盾得不到真正化解。”永仁法院院长林宏介绍,为彻底化解矛盾,法院多次组织到现场勘查,并邀请莲池乡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共同参与调解,同时对鱼塘清淤进行多方市场询价,确保公平合理确定损失金额。经多轮耐心调解,双方达成共识,由旺悦莓公司在赔偿一定损失的基础上,整体租用鱼塘作为蓄水池使用。
“矛盾的焦点反而变成合作的纽带,不仅实现和谐相处还实现了双赢。”曾参与此案调解工作的莲池乡小莲池村民小组长龚怀光说。
孟连县人民法院法官干警走进牛油果种植基地了解果农司法需求,开展法律知识宣传。
延伸法院服务传递司法温度
“问题在哪里、法官就在哪里。”近年来,全省各地法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把为民服务关口前移至基层群众身边,护航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华宁县,为了让当地盛产的柑桔获得更好收益,华宁县人民法院盘溪人民法庭从源头防范和化解涉柑桔矛盾纠纷上发力,总结多年来因柑桔交易引发的买卖合同、委托合同等纠纷,制作了规范的柑桔买卖合同、中介委托合同及填充式欠条样本,在当地柑桔协会、柑桔交易市场、柑桔分选厂分发宣传,为果农、果商减少矛盾纠纷及事后维权做足“功课”。
“我们在合同中对付款时间、采后损失率等关键性要素进行约定。”盘溪法庭负责人表示,通过采用规范的合同范本,让果农尽快适应市场规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在交易时一定要注意,与谁交易要弄清、合同条款要明确、证据材料保存好……”在永仁县维的乡落水洞村樱桃采摘季活动现场,永仁法院法官干警带着精心制作的《花果蔬菜交易风险普法提示》宣传单走进田间地头,为果农开展普法宣传。
为守护花果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永仁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梳理总结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频发交易风险点制作成普法提示宣传单,为花果蔬菜产业企业和果农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永仁县通过打造“幸福里”社区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永仁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在社区成立法律服务点,每半年选派两名工作人员组成法律服务团对接社区需求,开展上门服务。同时,通过建立“三进五心”调解工作机制,让法官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产业,通过真心倾听、诚心开导、耐心协商、细心分析、同心定论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在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和普法宣传工作中,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为群众解难。
“法官每周通过‘新农民大讲堂’讲授法律知识,还公布联系方式方便工友咨询,从指导签订规范合同到产生纠纷后的维权方式,讲得既朴实又生动,大家都愿意听。”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党支部书记纳明元说。
2024年,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人参果种植达10.4万亩,预计产量为18.6万吨。为更好服务这一特色产业,石林法院在该镇专门设立了人参果特色法官工作室,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为果农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
“除了开庭审案,我们法官还以‘背包法庭’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为果企、果农宣法、普法,调解矛盾纠纷,确保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最末梢。”石林法院石林法庭庭长汤国介绍,今年2月,果农周某与代售商户马某因代售产生纠纷,法官及时进行实地走访,并在调解过程中巧妙运用“双语”调解、“背包法庭”等方式,仅用两天时间就让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兑付了案款。
针对水果产品时令性强的特点,石林县法院为人参果产业经济开辟绿色通道,快捷、高效化解涉人参果产业交易纠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主动问需于企、问需于农,组织法官对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走访,摸排产业链各环节易引发纠纷的情况,让司法服务保障产业发展更精准。
“随着产业发展,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也在增加,如何把纠纷化解在前端,更好保护人参果品牌和果农权益是我们开展司法服务的重点。”石林县法院院长洪绍荣介绍,结合当地实际,该院以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以“小法庭”保障人参果产业发展为司法服务着力点,通过设立法官工作室、打造人民调解平台,让“小法庭”发挥大作用,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为人参果产业提供专业法治保障。
2024年,石林县法院受理涉人参果纠纷案130件,诉前调解113件、开庭审理17件,结案17件,受理的涉人参果案件全部高效办结。
为确保涉云果产业案件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我省各地法院还结合“案件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强化案件跟踪问效,畅通司法诉求解决渠道,对胜诉方进行跟进,确保及时实现权益;对败诉方晓之以理,督促其及时履行法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