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首页 时政 财经 文旅 社会 法治 科教 纪检 人事 党建 统战 投资 发展 乡村振兴 文艺 体育 卫健 观点 理论 交通 通讯 更多
七彩云南 :
当前位置:云南地方站首页 > 文艺 >

云南作家包倬、张伟锋、北雁获第十三届“骏马奖”

云南作家包倬、张伟锋、北雁获第十三届“骏马奖”
2024-08-03 09:27:17 来源:昆明信息港  

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布了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获奖作品类型包括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翻译奖。其中,云南有3位作家获奖,包倬(彝族)作品《十寻》获中短篇小说奖,张伟锋(佤族)作品《空山寂》获诗歌奖,北雁(白族)作品《洱海笔记》获散文奖。作家包倬、张伟锋、北雁多年来以悲悯的情怀行走于云南大地,以诗文聚焦自然万物与精神世界,观照时代、社会与生活,传递文学和思想之光。

此次云南作家获奖数与西藏、广西并列获奖总数第二名。至此,云南作家中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达107人次,系全国之最。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级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云南省作家协会从去年就开始就积极备战骏马奖并与全省16州市文联协会共同发力,着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学创作。著名作家范稳、胡性能、雷平阳、潘灵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遴选推荐了一批近年来涌现出的反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生态和谐共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参评。本届骏马奖评委之一的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表示:“骏马奖自1981年创立至今,对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鼓励优秀民族作家作品产生了良好效果。”


包倬:写作是一个人向世界发出信号

(获奖作品:小说集《十寻》)

“写作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获奖,就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人给了一杯水,一个拥抱,让你有能量走得更远。这是文学之仁。”得知获奖消息时,包倬正在和孩子在夏日的晚上遛狗。他说,一个写作者,始终面对的是自己和未来,“所以,我愿意把这份奖掖当成是期待。得到,是一个总结,但写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包倬,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任《滇池》文学杂志主编,昆明作协副主席。

《十寻》于2022年9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包倬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的10部作品都有一个寻找的主题。故事都是在阿尼卡这个地方发生,整个作品集因这个地方,有了共同的主题与必然的内在勾连。在这部作品集中,作家或寻找丢失的亲情,或寻找失落过去,或寻找自由和个性,或寻找爱情,或寻找个体生命出路……总之都在寻找着过去和未来。与之前的其它作品风格一致,包倬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对底层小人物的关照,书写着这些不同身份小人物的命运,也书写他们不屈从所谓的宿命,记录下了这些普通人的尊严和他们的精神向度。

包倬说:“《十寻》里的十个短篇,是我白纸黑字的过去时光。它意味着过去一些年,我对小说和人世的理解。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人向世界发出信号,寻找另一个同频共振之人。《十寻》有幸,寻到了知心人。”

(包倬)


张伟锋:诗歌给了我光

(获奖作品:诗集《空山寂》)

胸有空山是一种澄明,心能寂静是一种境界。对于获奖,诗人张伟锋依旧心怀空山与澄明。

张伟锋,1986年生,佤族,云南临沧人,现居昆明。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七届高研班学员。有大量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山水引》《空山寂》《远行的河床》《月亮下的佤山》等多部,荣获中国刘伯温诗歌奖、中华宝石文学奖、云南文学艺术奖、《北京文学》奖、云南年度优秀作品奖、滇西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空山寂》是张伟锋出版于2023年的诗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收录了诗人近年来创作的126首诗歌,是张伟锋重要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诗集分为寂然录、慰藉书、孤影集、空山赋四卷,主要以佤山为宏大背景,关注山川草木、自然万物,聚焦人的精神世界图谱,运用丰富的取材、敏锐的感知、朴实的表达等方法,对人类世界的焦虑与冲突、表象与内在进行整体的观察和广泛的考量。诗集《空山寂》中的作品意象飘逸灵动,意境朴素纯美,思想深邃通透,表现出了诗人纯熟的创作技艺、丰沛的生命情感以及厚重的思考深度。

谈到获奖作品《空山寂》,张伟锋表示,《空山寂》以佤山为中心,向外推开和铺陈“我的世界”,“这部诗集,于我而言,有它的特殊意义。每一次翻开它,我都是在艰难地面对自己。这种面对,是被完成的我与肉身的我之间的对话、博弈、抗争,这部诗集比我之前所写的要沉、要稳、要重,气象要大一些,它应该是一部多年之后自己仍会回味的作品。”张伟锋介绍,《空山寂》更多的是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小切口、微视角进入诗歌,获得生命的质地。不过,无数的个体叠加、累积,会最大限度地靠近整体,或许这也就间接地完成了整体与世界的关系处理。

写诗20年,空山寂寂,听见心的声音;空山寂寂,心变得实沉;空山寂寂,不悲不喜。佤山与诗歌,同样是人生之路上最长久的陪伴,张伟锋说:“感谢佤山、感谢诗歌,是它们给了我光,让我遇见了一切美好的事情,拥有了不同质地的生命情感。”

(张伟锋)


北雁:与洱海母亲湖深情对话

(获奖作品:散文《洱海笔记》)

北雁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长篇散文《洱海笔记》,是他用心与洱海母亲湖的深情对话,是孩子写给母亲的抒情诗。

长久以来,洱海一直是北雁最重要的文学地理,他写过大量的洱海主题文字。2018年,北雁环绕洱海徒步而行,用一年时间,在洱海沿岸的每一个角落停留、沉思、发现与寻找,品味洱海壮美风光,寻访洱海人文历史,聆听洱海浪尖上的脉博,体会一个内陆湖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挣扎与新生,最终几经修删,形成这本25万字的《洱海笔记》,于2023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雁原名王灿鑫。1982年生于云南洱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洱海笔记》等长篇作品4部,有小说、散文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延河》《滇池》《散文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物,曾获第九届云南文学奖小说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滇版精品出版工程等项目。

北雁感叹:“洱海是大理四千年文明的摇篮,我有幸出生在洱海之源,有幸生活在美丽的高原明珠洱海之边,并有幸作为我们这个尚白民族中的一员,才能真正体会母亲湖对于我们的真正含义。”

《洱海笔记》是一部契合当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文学力作,作品以时间和行走路线为轴线,融叙事、抒情、议论、评史、寻古、记今为一炉,用富有温度的文字,对洱海沿岸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自然、民俗、民居建筑等进行深刻细致地描写,堪比古时的《徐霞客游记》,是环洱海流域的一部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优美的自然书写,犹如利奥波德之于沙乡,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贝斯顿之于科德角。《洱海笔记》同时还是一部饱蘸心血的生态忧思录,展现了一个作家在时代课题面前的责任担当。(都市时报记者闫钰)

(北雁)

(责任编辑:李佳欣、肖文)
关键词:云南作家,骏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