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以“山水相连友谊流长”为主题的2024年中老文化交流暨云南非遗走进老挝在老挝国家文化宫举行。来自中国云南和老挝的300多名表演者同台献艺,共同奏响中老友谊长存之歌。
中老民族文化节目同台上演奏响文化交流乐章
随着舒缓优美的曲调响起,来自老挝艺术团的老挝“国花”舞蹈《占芭花》上演,主题巡演正式开始。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霸王鞭”“葫芦丝”与老挝国粹“芦笙奏”同台斗乐。来自云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彝族等舞蹈,展示了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
传统舞蹈《纳西族打跳》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向军在舞台上挥动手中的乐器,用纳西族人传统的祈福方式展示纳西族文化,并带领现场的两国观众一起祈福。和向军介绍:“这次丽江来了2支队伍,分别用合唱和吟诵‘东巴经’的形式传播丽江的非遗文化,这次文化交流及巡演让我们认识了很多省内优秀的民族文化团队和非遗传承人,又能通过跨国演出推广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自信,收获很多。”
此次巡演中时长最长的节目《拉祜服饰展示》,在8分钟的展演过程中呈现了拉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摆舞、芦笙恋歌,以及拉祜族服饰和音乐。“带着我们拉祜族的舞蹈、服饰、音乐走出国门,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文化使者,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文化馆舞韵茶乡艺术团团长唐艳文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展示本民族文化。
相比去年,今年的演出团队里多了不少小朋友的身影,他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接班人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云南大理州飞扬艺术培训学校小“金花”们通过欢快的舞蹈《忆苍耳》展示大理非遗白族霸王鞭舞。“这次带孩子们来到老挝万象,展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国家的舞蹈文化,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交流机会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云南大理州飞扬艺术培训学校老师董佳欣说。
西双版纳州级非遗传承人岩宰伦也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老挝做文化交流,“他们既能通过大舞台展演锻炼自己,又能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走出国门传递本民族非遗文化,这样的活动对学习葫芦丝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
云南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大词戏古乐团合唱《二十大精神传边疆》,用大词戏扬琴调的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出来。舞蹈《金花花哟遍地开》、老挝民族舞《芦笙舞》、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老挝舞蹈《老挝民族情》等20余个节目,一次次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交流互鉴增进双方文化理解
云南,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边陲省份,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丽江市、楚雄州、德宏州等州市的12支民间艺术团及非遗传承人乘坐中老铁路国际列车来到老挝万象,与老挝国立大学代表、老挝艺术团演员在老挝国家文化宫同台演出并作交流互动,一起奏响非遗传承与中老文化交流的乐章。
此次文化交流与巡演由老挝人民共和国新闻文化旅游部、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指导,云南非遗全国巡演活动组委会主办,老挝国家文化宫协办,是一次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国门,与老挝进行的国际对话。台上,云南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与老挝独具风情的艺术相映生辉,在两国人民心与心之间搭建起一座情相亲、心相通、梦相连的彩虹之桥。演出告一段落,云南艺术团代表寸丽元发表感言欢迎老挝文化走进云南交流互鉴,相互学习,老挝国立艺术大学代表也表示欢迎云南非遗多多走进老挝,增强两国的友谊之花。随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马志钱向老挝人民共和国新闻和文化旅游部赠送了由中国著名书法家丁炳先生书写的“山水相连友谊流长”书法作品,双方代表共同合影留念。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山水相连友谊流长”为主题的2024年中老文化交流暨云南非遗走进老挝的成功举办,作为促进中老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能够让老挝民众通过交流和巡演,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和历史背景,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同时,交流和巡演也让云南的非遗文化艺术得以被更多人关注和重视,促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传承的机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演出之余,中国云南演出团队还走进了中老铁路沿线的老挝万象、万荣、琅勃拉邦等地的知名景点、文化场所,促进中老两国文明互鉴、积极推进文旅深度合作的同时,也为续写“中老一家亲”的新时代新篇章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