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首页 时政 财经 文旅 社会 法治 科教 纪检 人事 党建 统战 投资 发展 乡村振兴 文艺 体育 卫健 观点 理论 交通 通讯 更多
七彩云南 :

在字里行间寻找生命的韧性与真实 包倬作品创作研讨会举行

在字里行间寻找生命的韧性与真实 包倬作品创作研讨会举行
2024-09-17 15:30:05 来源:昆明信息港  

9月14日,由昆明市文联主办,昆明作家协会、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包倬作品创作研讨会召开。知名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特约嘉宾和读者代表参加座谈会,省市文联、作协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评出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奖作品类型包括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翻译奖。其中,昆明市文联《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包倬(彝族)作品《十寻》获中短篇小说奖。小说集《十寻》于2022年9月出版,收录了包倬精心创作的10篇小说,篇篇都与“寻找”有关,无论是寻找失去的亲情,还是追寻自由和个性,小说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关注山村人物的命运,关注小人物的不甘平凡与努力抗争,笔触细腻,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充满现实质感的世界。

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

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出席研讨会,对包倬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表示祝贺,并对昆明市文联、昆明作家协会、《滇池》文学杂志长期以来对作家的扶持和对作品的推广表示认可。缪开和指出,昆明市文联和昆明作家协会在培养作家群体、繁荣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不仅提升了昆明文学的影响力,也为全省文学和作家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结合文学发展现状对下步文学创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期待昆明文学未来能够继续发展,更加闪亮。

昆明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朝灿

昆明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朝灿主持会议,并强调了文学创作对繁荣文化的重要性,肯定广大文学工作者担当作为,指出各级文联、作家协会和评论家协会要把出作品和出人才相结合,营造文学创作良好生态,在培养人才、扶持作品、引导创作、开展交流等方面加大力度。他认为,文学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文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温暖,避免迷失。他呼吁作家们深入昆明的生活,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反映和温润这座城市,期待广大作家们用手中的笔继续为昆明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研讨会现场

与会领导嘉宾对包倬的作品《十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这部小说集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创作价值、写作创新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为包倬及昆明市广大作家群体如何创作优秀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研讨现场(按照发言顺序排列)


“《十寻》强调了寻找和探索的重要性,也是我对写作的热爱和不断尝试的态度,写作者应该勇于修正和拓宽自己的视野。”研讨会上,包倬分享了自己20年的写作经历,从早期无意识、直面现实的写作,到中期转向讲故事,追求故事的吸引力,后期则希望作品能够超越现实,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以作品《十寻》中的“三个快乐”系列小说为例,包倬与嘉宾们探讨了短篇小说系列化的创作方式,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对于未来的写作计划,包倬透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聚焦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去书写族群。

“《十寻》持续只有寻找才能找见,《红妆》寻找美、寻找陪伴、寻找共度;《亲爱的困兽》寻找温暖、寻找未来;《生日快乐》寻找此时,此时它比过去和未来都重要......”著名作家、昆明作家协会理事徐兴正归纳出小说中10种不同的“寻找”主题,如寻找美、陪伴、温暖、未来等,并认为这些主题展现了小说的丰富性。徐兴正指出,包倬通过小说探索了从地域性到世界性、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转变,并将少数民族身份转化为文学资源,对其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

著名评论家、昆明学院教师陈林认为,包倬自2015年起的创作风格经历了显著的转变,由现实主义和关注社会底层的写作转向了现代主义,特别是寓言化写作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使其作品更加深刻和丰富。包倬成功地融合了这两种传统,创作出了既具有观念性又不失生动感的作品,包倬作为80后一代中的杰出作家,希望他能深植于自身文化传统,从优秀作家成长为伟大作家。

“《十寻》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三个关键词,平静当中有激情、卑微当中见崇高、个体当中有普世价值。”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徐霞表示,包倬的小说叙事节奏和语言平和、克制,但背后隐藏着对普通人深切的关注和悲悯,使得平静的叙述下透露出强烈的情感。小说聚焦于社会边缘人物,展现了他们虽处卑微地位却为生活拼尽全力的坚韧和崇高。包倬通过描绘这些特定职业的人物,体现了文学的普世价值,关注人性中的爱、善良、正直和诚实,这些永恒的主题赋予了作品跨越时代的感染力。

著名评论家、作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黄玲认为包倬的小说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也在文化和民族文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包倬是彝族作家,从当代彝族小说的角度出发,彝族小说创作相对薄弱,小说《十寻》的获奖,不仅为彝族文学创造了荣誉,也会对云南彝族小说的创作起到推动作用。同时,黄玲提到包倬对“精神原乡”阿尼卡的描写,认为这是包倬处理文学经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

昆明理工大学教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蒋蓓对包倬的作品《十寻》及其近作《沉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倬在《十寻》中展现了对彝族叙事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并与现代文学的共识和接轨。在谈及《沉默》时,蒋蓓将三个故事视为“言说三部曲”,认为包倬通过这些故事深入探讨了言语与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哲学关照和深层次的创作境界。蒋蓓用包倬的“倬”字多义性来象征包倬的文学野心、文字风格和创作态度,期待包倬未来能创作出更多杰出的作品。

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宋家宏将包倬的小说《十寻》做到了自己的系列短视频“老宋说新书”中,试图用短视频的方式将云南的好作品呈现出来,既要保持面向大众的通俗易懂,又得有文学评论本身的基本要求,目前视频获得了较好的阅读量。宋家宏认为,包倬是一位成熟的中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在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表现出了深度,其中他特别提到小说《红妆》,认为其在文学史上和李锐的《合坟》具有同等的价值。宋家宏还强调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如精致性和对细节的重视等,认为包倬的作品在这些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能够提供强烈冲击力和难以忘怀的细节,这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小松认为,包倬的小说《十寻》已经超越了传统小说依赖故事逻辑的层面,更多地关注了小说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包倬的创作经历了转型,从早期具有清晰故事结构的作品,如《狮子山》和《401》,发展到更加注重情绪驱动和语言节奏的《红妆》,显示出包倬在艺术上的成熟和探索。李小松表示,包倬在写作上的勇敢和创新,敢于面对空白,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方式,这种勇气使得他的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未曾经验过的视角和深层次的意义。

著名作家、昆明作家协会理事黎小鸣在讨论中提到,包倬在提升文学作品品质方面的实践和成就,并引入了小说的“内结构”与“外结构”两个概念。他认为,包倬的后期作品在探索精神领域和未知的、不为人熟悉的领域时,其小说的“外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扩展。阅读包倬的小说《沉默》,黎小鸣感受到了包倬在文学表达上的巨大变化,文学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升。

“包倬作品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昆明作家群一个非常闪耀的成绩单,我们2021年开始打造‘昆明作家群’这个概念,现在就结出了一个累累的硕果。”著名作家、昆明作家协会主席陈鹏说。同时,他对《十寻》中的小说《天空之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小说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彝族村庄的丰富细节,并探讨了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以及对新身份和村庄未来的寻找,小说充满诗意和对生活气息的真实捕捉。陈鹏建议,在构建民族史诗时,应摆脱80年代拉美文学的影响,采用更现代的思维和视角来处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性问题,以实现更大的文学野心,创作出真正的杰作。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庆国归纳了包倬小说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时书写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感,深刻表达当代性和普遍意义,以及现代性的形式感。他认为,包倬的作品在语言和结构上表现出色,能够将社会现实问题转化为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包倬与生俱来的小说叙述感觉是他通过广泛阅读、学习、研究和不断写作来提升的,希望为云南年轻一代作家提供启示,向最优秀的作家学习,保持对文坛的关注,进行专业的小说写作研究。

著名作家、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龙仁青作为骏马奖评委,对包倬的《十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作品在众多短篇小说集中表现突出,并提出“民族书写的内释性表达”这一概念,认为包倬在作品中展现了一种从民族内部出发的自我解释和表达方式,与过去展陈民族文化的写作方式不同,包倬的文字隐忍克制,背后却隐藏着焦虑和不安,以及其作品中人物对未来前途的寻找,包倬的作品在处理民族性和现代性方面表现出了新的风貌,为民族作家的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胡性能以“新南方写作”的概念展开,指出在面对西南作家,尤其是云南地区作家时,批评家往往难以归纳其写作特点。对比北方作家的写作倾向于社会性,云南和西南片区的作家可以用“孤独”来形容其作品的核心,这种孤独源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他们的写作更多地反映了现实在内心深处的折射和影像。以包倬为例,他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的小说《401》描写了他只身来到一座新城市、面对一个新环境的慌乱,《十寻》里边尽管有不同的人,其实这些人都是包倬不同的化身,写出了包倬内心深处无边的孤独。(昆明信息港记者 甘凌菲)

(责任编辑:李佳欣、肖文)
关键词: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包倬作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