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怒江生机勃勃,沿江铺展的草果正由淡红转为赭紫,为秋季的丰收铆足能量。云南省农科院药植所研究员张金渝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间,认真记录着草果的长势,观察着叶片上病虫害的痕迹,为团队研发的8个新品种超过30万亩草果保驾护航。从组织部的人才帮扶,到脱贫攻坚中科技帮扶,再到边境小康村建设科技特派队,十多年来他不知多少次踏入这个大峡谷,但始终牢记“老百姓需要我们”的初心。
从1997年进入省农科院工作以来,张金渝一直从事人工驯化、品种选育、土肥选择、病虫害防控等农业相关工作。2004年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药用植物研究与育种中。张金渝深知无论资源调查还是种植管理都要在土地上实践,为此他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都行走在云岭大地间。
“老百姓很难第一时间相信新技术,但他们愿意相信把实在收益带给他们的人。”在怒江,过去老百姓觉得草果不需要施肥且不会得病,随着峡谷草果地天然养分的逐年消耗以及病虫害的适应性,草果品质明显降低。张金渝团队一户户地走访,手把手传授科学种植理念,推广实验室研究出的高产新品种。针对收获时采用煤炭等燃料简易烘干,容易造成硫、苯等有害物质超标,而采取电烤或直接晾晒又会香味不足的问题,张金渝团队从分子层面加以研究,搞清温度变化与营养成分的关系,既减少了有害物又增加了风味。此外,他们制定出云南省草果产地粗加工标准并帮助建设了可追溯体系,为怒江延伸草果产业链,进入更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科技惠农是张金渝多次提到的关键词。在临沧,茶叶、核桃等大面积种植作物每年价格波动较大,甚至因此出现反复砍伐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张金渝因地制宜引入了滇龙胆,在茶园与核桃林间科学套种,既减少了两种作物的管护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值,还保护了茶树。此外,很多地区发展光伏产业,下雨时光伏板将雨水汇聚到底部,长期冲击地面同一部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张金渝带队将喜阴的中药材种植到光伏板下,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通过植物根系起到了稳固水土的作用。
作为云南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张金渝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我省中药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建立了“云南省级药用植物滇中种质资源圃”,保存了1000多份活体资源。他先后主持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云南省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10余项,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参与组建“云南省中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省级药用植物滇中种质资源圃”2个省级科研平台,为摸清我省药用植物家底,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