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李一飞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大巴山区学生宁愿不吃午饭也要省出钱来上学的新闻报道,深受触动。他就联系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给学生寄去200元钱。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150多元。
“过去,我走过不少云南的贫困地区,知道山区孩子求学不易。”李一飞和老伴商量,决定参加“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每个月从离休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圆读书梦。
于是,李一飞联系了中国青基会,表示想定向资助云南的孩子上学。中国青基会将他的意愿转达到了云南青基会(当年为云南希望工程办公室)。
1992年的一天,云南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待了李一飞这位特别的捐赠者。
李一飞与青基会工作人员交谈
李一飞与青基会工作人员交谈
说特别,主要有两个原因:李一飞当时已经60多岁,而且衣着非常朴素。
一般来说,大多数捐赠者的年龄都在30至55岁之间,60岁以上的很少见。当时李一飞穿着一身旧工装,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工作人员起初还以为他是过来寻求资助的。
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位老人,后来竟成了云南希望工程发展史上捐赠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捐助方。
很快,云南青基会推荐的红河县浪堤乡娘普小学的哈尼族孤儿马克仰成为李一飞第一个资助上学的孩子。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