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方财兵在手机上刷新闻,看了全国,再看普洱,感慨家乡巨变,心中不由得想起了父辈们经常忆起的盟誓场景,思来想去,决定和其他盟誓代表后代给总书记写封信,“我们就是想和总书记说说心里话,讲讲边疆群众的新生活。”
“和祖辈们当年境况比,变化太大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群众刘忠,陪同81岁的老父亲前来参加活动,从澜沧到思茅走高速,穿山越岭仅用了两小时。
“家里的6亩咖啡已经挂果了,一年可收入两三万元。”来自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傈僳族群众李小八聆听了总书记的回信后,谋划着未来的日子。他相信,来自咖啡种植的收入会越来越好。除了祖辈们传承的茶叶、甘蔗种植,咖啡这个新兴产业正成为乡亲们增收的新渠道。
布朗族有句古话,“单翅不会飞,独脚不会跑,手足要团结。”
“誓词碑见证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语重心长、意蕴深厚、鼓舞人心,是对誓词碑当代价值和意义的充分肯定。”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胡凌萧细数着馆里的一字一物。她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边疆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又一代各族儿女见证了时代变迁。她表示,将继续深入搜集资料,挖掘誓词碑的丰富内涵,持续宣讲好誓词碑故事。
“民族团结,就是要通过行动,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片土地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活动结束后,岩克姆久久不愿离开誓词碑,“我们边疆人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场上,鲜红的字体,映衬着蓝天白云,更显遒劲而深远。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各族群众尽情挥舞手中的国旗,欢呼着、跳跃着、歌唱着、祝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