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如今的核磁共振、PetCT、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到如今的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有力守护全省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5年光阴,全省人民群众更有“医”靠——
全省因病致贫返贫的28.28万户112.49万人全部脱贫,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数量实现从0到130的历史性突破。
75年来,一份份越绘越美好的“健康云南答卷”,让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75年前,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卫生建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疾病连年猖獗流行的落后面貌,但云南卫生事业百废待兴,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出现了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等问题。
1978年至2008年,云南抓住卫生领域供需严重失衡的主要矛盾,恢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加卫生服务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推进“健康云南”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全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奋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修复健全了千疮百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群众健康水平也同步得到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4.7岁,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不足32岁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省仅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1所、病床615张、专业卫生人员991人。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765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5.9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2.52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9个、乡镇卫生院1361个、床位6.34万张。中医医疗机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所发展到2023年的92所,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
2023年,召开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学科、强县级、强基层等10大工程相继推进,心血管病、癌症、呼吸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建成,诊疗服务能力逐年提升。西医、中医类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分别排名全国第16名、第6名。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药学中心建设。全省累计有125家县级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90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全省151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123家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45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全省累计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1483个、心脑血管救治站708个,救治患者9.2万人次。落实“编外院长”404名,引进省内外“银龄医师”806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药占比高、挂号时间长、检查时间长……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以强基层为重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