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玉溪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健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学术专著《滇南文学的深耕者》。该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我市通海籍著名作家杨杨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他认为,杨杨以微妙的笔触,充满诗意的新边地书写,描绘了斑斓多姿的云南大地风情,从历史褶皱中深度发掘了人性的光辉。
多年来,石健一直承担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核心课程教学,两次获得玉溪师范学院“红塔园丁奖·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一直关注玉溪文学创作,出版《靳以创作论》《滇南文学的深耕者》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近日,记者就杨杨的散文与小说创作、外地学者看玉溪文化等问题采访了石健。
交往十多年,见面四五次
石健是吉林白城人,2012年,他从东北到玉溪工作之前,在网上查阅关于玉溪的信息,无意间发现了杨杨的博客,读过他写下的许多优美的文字后,于是饶有兴致地给他留了言。没想到,杨杨热情回复,并视他为同道中人,真诚希望他到玉溪后与自己联系。这就是他们在十二年前结下的文字之缘。
到玉溪后,石健登门拜访杨杨,感受了他的谦谦君子之风,拜读了他的作品,感觉受益匪浅。石健说:“我对云南历史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杨杨所赐,因此我对他是充满感激的。不过,我们至今交往十多年了,见面也就四五次。我觉得,作为文艺评论者,应与作家保持一定的距离,静心去品读他的作品就好了。”
十多年来,读杨杨的作品,使他感受到文学的美好,便不揣浅陋,写下了20余篇评论文章。《滇南文学的深耕者》就是他对杨杨创作研究的一次总结。“这本书出版后,我也感到惊奇,是杨杨作品的魅力打动了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无形中促进了我的研究工作。为此,我要真诚地感谢杨杨;感谢玉溪这座满布鲜花、空气清新、四季如春的美好城市,不断赐予我写作的灵感;感谢所有教过的学生,课堂上与他们的对话,使我读书和思考尚不至于停滞。”他说。
品读杨杨的新作成了石健生活中的一件快事。
在云南文坛占据重要一席
石健认为,迄今为止,杨杨在新散文创作中的贡献往往被人忽略。其实,杨杨几乎从创作之初,就一直是新散文写作的积极参与者。杨杨的散文创作是典型的在场式写作,即充分重视田野调查,并且与近来热度不减的非虚构文学创作声气相求。他说:“谈起云南的许多风土掌故,杨杨都如数家珍,这完全得益于他多年精心营建的庞大的地方文化资料库。在某一专题上对资料的占有,杨杨甚至堪与相关领域专家媲美。”
杨杨还擅长把书斋中的学问与扎实有效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多年来,他扎根滇南,游走在这方他挚爱的土地上,在实地走访中勘察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文化景观、历史遗迹,并往往在散文中别具慧眼地把新的考察发现凝诸笔端。杨杨厚积薄发,其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长篇非虚构散文创作,如井喷般涌现。《通海大地震真相》在占有丰厚资料的基础上,挖掘一段灾难史背后的深层原因,引起了包括凤凰卫视等著名媒体的广泛关注。《青铜古滇国》《圣水灵山》《天镜抚仙湖》等作品,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身,带给读者精神启迪与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