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首页 时政 财经 文旅 社会 法治 科教 纪检 人事 党建 统战 投资 发展 乡村振兴 文艺 体育 卫健 观点 理论 交通 通讯 更多
七彩云南 :

蘸着心血为玄奘立传一一《唐玄奘》序言

蘸着心血为玄奘立传一一《唐玄奘》序言
2024-07-29 12:13:27 来源:中华网云南   作者:黄心川口述 黄夏年执笔

看了平安所写的《唐玄奘》样稿,实在感到欣慰、喜悦。深深感到,平安是蘸着自己心血,为玄奘立传。

《唐玄奘》序言


平安先前写过百万字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从此书中可以看出,平安是认真研究玄奘生平,学习儒、释、道等经典,研究中国历史等,坚持“文以载道”,认真写书的。我在为此书作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唐僧译经记》可与《西游记》堪比姊妹篇。”小说出版后,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高度评价:《唐僧译经记》是为玄奘正名之书;是一部人生旅途的心灵经书;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出现以来最好的续书,不但有文学价值,更有历史知识价值,精神价值。《唐僧译经记》出版之后,平安专程到北京看望过我,他说正在写《唐玄奘》。他说《唐玄奘》其中的部分内容,是将《唐僧译经记》现实部分的内容剪贴过来,以保证此书的完整。还有在写《唐僧译经记》一书时,觉得现实部分的内容写得过多,删减下来了许多内容,也添加到此书当中。有一年我到西安,平安到宾馆看望我,我问《唐玄奘》一书的写作情况,他说还没有完稿,希望在书稿完成后我能审阅,并再为此书写序,我欣然答应。问他此书创作的总体思路,他说是以玄奘的生平事迹为基础书写,从玄奘出生前写起,到玄奘在玉华寺圆寂完稿,书稿估计将有八九十万字。我听了平安的话感到惊奇,说他是在做大功德,希望能早日完稿出版。

玄奘是世界文化名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佛学家、翻译家、佛教唯识宗的创立者……玄奘在幼年时期,受家庭影响,开始接触儒、释、道三家学说。玄奘十三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潜心研读佛学,立下“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大志。由于其兄长捷法师精于《道德经》,时常宣讲,玄奘听讲,加上自己认真研读,也精于《道德经》,他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传往印度就是见证。玄奘游走大半个中国拜师学法,终成佛门屈指可数的大德。唐贞观元年(627),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敦煌,沿着丝绸之路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玄奘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研习佛法、游历印度百余国求经、学佛,一路讲经、践行、弘扬佛法。他把中华历史与文化,大唐国情传播异域,是必然的事情。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玄奘舌战群雄、获得大乘“大乘天”,小乘“解脱天”殊誉。贞观十九年,玄奘求学、取经返回长安。玄奘西行求法十九年,行程七万里,经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请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共六百五十七部,受到唐太宗皇帝诏见。在当年的长安、洛阳、坊州宜君玉华多家寺院译经,译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创立唯识宗,奉敕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往印度。还将《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也传往印度。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研究价值极高。拜玄奘为师的弟子数千名。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玄奘,是佛门巨人,也是儒、道之学的大家,一直受到国内外崇敬。他的杰作《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中世纪南亚地区的风俗,是研究南亚历史、宗教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玄奘的事迹,在印度家喻户晓,并被编入学生课本。

在中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唐僧的人很多,人们认为他是位愚昧的僧人。但是知道唐僧的原型人物,就是世界文化名人玄奘的人并不多。唐僧一直在民间流传,特别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播出,加上多年来,通过媒体的宣传,唐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给人们心中留下来的是愚昧的形象。还原唐僧原型人物——玄奘的伟人形象,非常重要。而用文学作品,公正地塑造玄奘伟人形象非常适宜,而且能把玄奘伟大功绩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无论是小说,还是传记,都可以长期流传,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阅读受益,在寓教于乐中了解玄奘,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真谛。还能衍生更多的艺术作品,诸如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等等,更加广泛地宣传玄奘,弘扬玄奘精神与中华文化。

与佛教有关的文学创作,是在吸收了佛学的思想观念后,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佛教的故事与理论表现出来,最成功的文学著作,唯《西游记》莫属。八十一回章回小说《西游记》,描述了以唐僧为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组成的僧团,到西天印度取经的艰险,经历八十一难,展示了佛教降魔去邪的无边法力,展现了唐僧师徒为信仰付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懈奋斗的过程。《西游记》故事的主旨是表现神仙、凡人与妖魔之间的斗争,凡人在这些斗争中是弱者,唐僧屡屡受到妖魔的侵害,最后都是在孙悟空等徒弟与其他神灵极力加持、解救下,脱离苦海的。这样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原型人物玄奘的性格、思想境界与作为。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凡僧,而他的徒弟与白龙马,是由被打下天界的神仙变化的,各有法力。人们读《西游记》,把唐僧这个凡人的能力与神妖的法力、魔术画等号,认为唐僧愚昧,这不公平。何况,《西游记》中的主角是美猴王孙悟空,这是一位蔑视权威,主持正义,驱邪扶正的行者,唐僧是品行唯正,不想惹事,只愿学法取经的凡僧,《西游记》中的唐僧,并没能展现出原型人物玄奘的真正品格。而且《西游记》只写到唐僧率领徒弟求取佛经,修行正果而已,没有介绍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一生最精彩的佛学建设与译经事业,特别是没有介绍他不忘初心——“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思、言、行一致的伟大精神与壮举!

《续高僧传序》说:“世有奘公,独高联类,往还震动,备尽观方,百有余国,君臣谒敬,言义接对,不待译人,披析幽旨,华戎胥悦。”史传说“玄奘者,释门之龙象,振旦之鹙鹭,逾葱山而励学,赍梵文而旋止,杀青甫就永事,流通士方涯多”。其译经的影响是“故唐朝后译,不屑古人,执本陈勘,频开前失,既阙今乖,未遑厘正,辄略陈此,夫复何言”。唐太宗皇帝如此评价玄奘:“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要让人们了解真正的玄奘,为玄奘正名,弘扬玄奘精神,激励后人,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义务!把玄奘作为文学形象,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主要当取两方面的基本材料。一是《大唐西域记》,这是一本记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理风俗与人情世故,乃至宗教的游记著作。此书由于记载了很多南亚与中亚等地国家的传说、地理和各种奇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想象力,据说《西游记》就是在此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大唐三藏法师传》,是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所作。当然,还有有关玄奘译经以及有关玄奘的民间传说等。

印度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一直主要在从事经典翻译的事业,从东汉到唐代为止,佛教经典在中国译出数千卷,这些经典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佛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佛经里面的文学故事很多,一直在民间流传,对人们思想、言行发挥着重要影响,佛学的理论影响了中国思想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渊源。此外,除了文学经典因为内容浅显,生活性强,有可读性,可以流行社会之外,大多数经典都是理论性较强,文字晦涩,专业术语叠加,让人不容易读懂,让佛经变得“通俗易懂”,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佛教界和学术界要努力的方向。

玄奘的佛学功底深厚全面,大、小乘与空、有两宗完整涉及,他的许多佛经译著是佛学名篇、至今仍然被学者诵读、研习。玄奘对儒家、道家学说皆通,历史上研究玄奘的著作不少,为法师立传和做年谱者有之,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

但是对这样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佛学大家和著名翻译家,而且儒家、道家学说皆通、历史上用文学手法,描写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的书籍是不多的。毕竟佛学奥义深沉,儒家、道家学说也难明解,用文学的笔法很难描写到位,而要改变民间对玄奘的传统看法,还原世界文化名人,真正的佛学大师与学问满腹的学者身份,佛学是不能跨越,译经与儒家、道家学说也是必然要谈到的。只有把这些看似学术性很强的学说,用文学笔法描述之后,才能看到一个对于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特大贡献,有血有肉的文化大师。而要为此功德,是要做大量功课的,必得略通儒、释道三家学说,略通中国历史等。平安创作,是做了大量功课的。在小说中,平安借书中人物之口,注释《易经》《心经》《道德经》等经典中的语句,释义很有新意,比较确切。这还不算完,创作还得有大担当、丰富的生活阅历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平安通过多年研学,是在努力具备的。

《唐玄奘》序言


平安撰写的《唐玄奘》一书,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用文学的笔法,弥补玄奘文学传记不足的特点。此书共一百一十三回,介绍玄奘出生、出家、周游大半个中国拜师学法,到印度取经的整个过程;介绍玄奘回国以后译经,最终在玉华寺圆寂。平安先前撰写的百万字章回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堪称《西游记》的姊妹,补充《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的缺失,为玄奘正名。现在这本《唐玄奘》则是重起炉灶,试图从整体上来塑造一个有血性、能担当、有学问、能吃苦的充满成就与正能量的中国僧人,力求为玄奘立传。

阅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对玄奘做了深入研究,在创作方面下了苦功,将与玄奘有关系的《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法师传》,文学作品《西游记》及有关学术资料,都认真学习参考。书中看到玄奘幼年成长中的快乐与辛酸;入佛门后四方游走、八方拜师,学法的艰辛;西行求经,历尽艰险而永不言弃,西域及南亚等地的社会风情与人情世故;写玄奘回国后,翻译佛经的十九年时光,把玄奘与弟子译经的一丝不苟,谢辞唐太宗皇帝两度诚请为相,不计名利的大无畏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文学夸张的浪漫主义的描绘手法,把握得一丝不苟。更能从中看到作者实事求是的严肃考述学风。小说的情节描述与其中诗词创作,这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可见作者有比较深厚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学识、历史知识。书中涉及儒、释、道等学说,阐述精妙,这在学术撰述中也是不多见的。这本书也可作为学习传统文化思想的入门之书。从书中还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沿线少数民族的真诚敢为的真情;受《西游记》的魔幻表演情节的影响,以及学术考察的学究式研究,读之另有一番感受——感慨、赞叹!

作者沿用小说章回体构架,又多少有点明清白话文的味道,则又是一个难度,作者还有什么意图,我没有过多究及。撰写涉及佛学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要把佛学、儒学、道学,从书中人物的口中精确地表达出来,把引用的佛学儒学、道学等学说的文言文、观念,用白话文精确地释义则更难。换句话说,要写与佛学、儒学、道学结合的文学作品确实是比较难的,难表述,写得不够通俗,就难读懂。十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接受了玄奘电影剧本的撰写,邀请精通佛学方面的学者开会,讨论如何将晦涩的佛教术语,更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屏幕语言。由此可知,文学创作中的佛教理念与术语的正确表述,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佛学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即使在古代也难翻译,玄奘曾经提出“五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翻译名义集》卷一)这里仅举“顺古故”不可翻为例,“阿耨菩提”亦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一种解脱的境界,与“涅槃”同义语。既为修行境界,故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古代僧人主张不能意译,只能音译。何况,以前就翻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人已经一直这么说,就不再改变语言习惯。

作者在小说中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佛学义理与儒道之学,并把它与玄奘的学识,以及其他高僧大德,皇帝、大臣等人的学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叙述,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对佛学的“空”义的表述,与专家的阐述无二,难能可贵。

此外,玄奘是在中国文化氛围浸润下成长的,佛教是他的精神信仰和一生从事的事业,但是儒、道二家对他的成长及其影响也不可忽视,要表现出玄奘对文化的贡献,不能不涉及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影响,书中塑造了心中不离三家学说的玄奘,还原了觉者大智慧的形象。我们还注意到有不少篇幅描写了玄奘与唐朝皇帝、公主与大臣交往的事迹,佛学的“空行”智慧,不仅仅用在人生修养与解脱修行的主体,在处理政教关系方面也突显了“妙用”,玄奘坚持佛教信仰,在印度拒绝国王的挽留,执着回到祖国;回国以后婉拒唐太宗皇帝让他还俗参政,传承佛教界爱国爱教的传统,将世间与出世间有机地做了统一。

在众多的有关玄奘的小说、传记研究著作中,一百多万字的历史小说《唐玄奘》,是通俗易懂的、全面介绍玄奘的巨著。作者以独特的构思、写作手法,表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水平,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缺陷。比较完整地展现了玄奘的丰功伟绩与伟大精神。阅读此书,宛如反观玄奘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隋末、唐初的中华风云;随着玄奘的足迹在海外旅游,体验各国风俗;穿越大唐盛世,感受大唐光华!阅读此书,更是人们荡涤、净化心灵的历程!阅读此书,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佛学、儒学、道学知识。我相信,读者看过此书,会与我有同感!也可看出作者在二十多年中,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及创作的艰辛,和他一心弘扬玄奘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片冰心!北宋思想家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隐隐约约感到,平安胸怀“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愿,要不,他的精神动力能在何方呢?

常言道:佛度有缘人。愿与此书结缘之人,莫负作者一番苦心,用心通读,必定受益,并且感慨、赞叹、庆幸!


黄心川:(1928年7月30日—2021年2月10日):中国著名佛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编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亚研究所副所长,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佛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龙树大学荣誉教授,山东大学、杭州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印度哲学研究协会执行会员、国际梵文研究协会顾问、印度罗摩克里希那一辨喜国际研究运动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太平洋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成员、中国南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华外国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哲学会顾问等,著作等身。

黄夏年黄心川老先生的爱子。先后担任《世界宗教文化》主编、《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编审、杂志社社长。多年来,撰写有关佛教研究的文章与著作等多(篇)部,主编过多部学术著作,多次参与国内外佛教学术活动,在当今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著有《佛寺采风—中国佛寺漫谈》《中外佛教人物论》《东来西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论集》等;整理出版有《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13册),为近现代佛教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史料,促进了近现代佛教学术的研究。

(责任编辑:肖文)
关键词:历史小说,唐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