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下根筷子能长成树”的云南省,是国产水果“黄金产区”,享有133种果品,全国60%的水果品种在这里安家,被世界水果行业公认为“果业天堂”。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今年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说,“在云南是种什么、长什么、好什么,都是优质农产品,我们把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也当成云南的农业‘芯片’。”
向山地要效益,向阳光雨水要效益,向优质生态环境要效益,孟连县“插下牛油果这根筷子,正在长出牛油果产业”,成为云南“水果拼盘”上的新贵。而且与蓝莓、阳光玫瑰葡萄、软籽石榴等落地洋水果不同,牛油果有横空出世、填补空白的意味。
2023年7月,王宁考察孟连县娜允镇芒街村牛油果基地时,总结称赞牛油果产业选得好、利益分配机制好、组织化做得好,取得“三个好”效果,有效实现联农带农。牛油果树叶片茂密浓绿,为山地造林、保护水土流失取得良好生态效应。
在孟连,牛油果并非“一枝独秀”,而是与橡胶、茶叶、咖啡、甘蔗、澳洲坚果等绿色产业一起呈现“春满园”的景象。全县绿色产业种植面积上百万亩,农民人均9亩以上。尤其成功打造“中国精品咖啡第一县”,实现咖啡综合产值12.3亿元,咖啡精品率达62%,居全省第一。
从北往南,沿南垒河、卢卡河而行,穿越“边地绿宝石”孟连县全境,记者来到孟连口岸联检楼前,卢卡河对面即是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小雨飘飘,山川雾笼,安静祥和的边境小镇,少了些游客的热闹。一辆辆满载货物的三轮车、摩托车排着队等待出入境。
参与边民互市的当地人说,“佤邦那边种的菜不够吃,水果也缺,每日往来有生意可做、有钱赚。”将来是否会学我们种牛油果呢?“那有可能。”
牛油果国产化“果然不易”
一个世纪前,来自北美的牛油果进入中国,散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却一直未能形成气候,未能扎下根、实现“国产化”,原因在于水土不服,栽种在沿海热带的牛油果经受不住台风洗礼。
开拓者名叫祁家柱,2007年他在孟连县栽下第一棵牛油果树。回忆当年,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家柱感慨良多:“那个时候,我们从墨西哥、以色列引进种子,为每颗种子支付5美元。种子不仅价格贵,而且只有60%左右的成活率。”
经过十年研发探索,不断引种、试种、试错、改进,不断消化吸收、研究论证、稳步推广,到2015年开始连片种植并取得成功,2017年建成3000亩牛油果核心示范基地,芒信镇芒信村首批牛油果树投产。
牛油果属于浅根作物,耗水量大,受不了风寒和酷暑。孟连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近20摄氏度、平均日照高达2048小时,四季温暖如春;南垒河两岸的喀斯特地貌,红色肥沃土壤下面是渗水性较好的岩石,既保证果树喝饱水,又保证了根系正常呼吸,堪称国内最适宜牛油果生长之地。
祁家柱被当地人称作“牛油果之父”。绿银公司副总经理赵士民的微信名是“油梨守望者”,他从辽宁南下、追随祁家柱,从芦荟产业转场牛油果,在南国热土共同耕耘十年有余。
赵士民介绍,绿银公司引进牛油果品种的同时,引进了外国专家团队,2019年起云南农业科学院孙汉董院士团队加盟。公司共繁育出几十个本土品种,年育苗能力达百万亩以上;拥有9个品系、12个适生品种,尤其是“绿银1号”广为种植。
在娜允镇南雅村老缅、回行两个村民小组,眼前的牛油果树林,已是果实累累。记者看到,标示牌上显示,这片仅有2亩、50株的“牛油果提质增效实验示范基地”,挂牌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礼树、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陈长军担任技术指导。